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谢丹乐  王夏  赵乐  党利红 《生命科学》2020,32(6):621-629
缨翅目物种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微小昆虫。截至目前,GenBank数据库中共收录2科7属9种10条蓟马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现综述缨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包括基因大小、基因组成及重排、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蛋白质编码基因、RNA基因、非编码区等;最后,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缨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
秦岭地处我国中西部, 生物地理位置重要, 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秦岭羚牛(Budorcas bedfordi)、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和朱鹮(Nipponia nippon)等4个秦岭森林旗舰物种, 被称为“秦岭四宝”。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秦岭野生动物的非损伤性监测不仅可以为秦岭山系提供物种名录信息, 还可以为了解秦岭野生动物的行为和活动格局提供科学数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团队自2009-2020年在秦岭中段南坡先后实施了7个项目, 对秦岭南坡的4个保护区进行了野生动物监测, 面积达1,113 km 2(26.5 km × 42 km), 红外相机位点数267个, 相机日数152,160天, 共获取红外相机照片855,260张。共鉴定出27种野生兽类和63种野生鸟类, 并应用这些照片数据开展了信息挖掘工作, 对野生动物行为、稀有物种、与生境的关系, 以及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等领域进行了研究, 已取得部分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秦岭中段野生动物多样性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库平台”, 供团队内部及合作者使用。通过10年的监测, 我们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1)对于非常偶见的物种, 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并在更多样化的生境布设相机, 以获取更多影像数据评估其现状; (2)数据库需要在更大程度和深度上进行信息挖掘, 尤其在种间关系、物种-生境关系、种群动态等方面; (3)对典型大种群数量的物种(如秦岭羚牛和野猪Sus scrofa)及食物链顶端大型捕食动物(如金钱豹Panthera pardus)进行种群动态研究, 为整个秦岭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提供科学支撑; (4)利用数据库的数据及今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野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63.
斑胸蚜蝇属Spilomyia Meigen,1803多为大型种类,形态及行为上近似社会性的胡蜂.Hippa将其置于迷蚜蝇族Milesiini.斑胸蚜蝇属主要分布于全北区,东洋区有少数分布,已记载约38种,中国记载8种.本文描述1新种,中国斑胸蚜蝇属种类增加到9种.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理工学院标本馆.文中给出中国已知种类及其检索表.双齿斑胸蚜蝇,新种Spilomyia bidentica sp.nov.(图1~6)♀ 体长15 mm,翅长11mm.雄性 未知.正模♀,辽宁北票大黑山,2012-08-02,霍科科采.副模1♀,辽宁北票大黑山,2012-08-02,霍科科采.新种外形上近似Spilomyia panfilovi Zimina,1952.但新种后足腿节端前腹侧具2齿突,与本属的其他种类明显区别.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拉丁词bi-(2个)和dentica(齿)组成,指后足腿节端部具2个齿.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重症蜂螫伤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以指导临床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4例重症蜂螫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做病例报告,初步了解重症蜂螫伤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结果、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为青壮年,均出现了MODS,包括急性肾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及急性肝损伤。3例患者的肾组织病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病理切片中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1例患者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未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使用小剂量激素反应较好,使用激素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更短。结论:在重症蜂螫伤患者肾脏损伤的过程中,除了常见的急性肾小管坏死、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及休克等原因外,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此类患者,及时使用激素治疗可能是减轻肾脏损伤、促进肾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5.
在整理美蓝蚜蝇属标本时发现2新种:缺纹美蓝蚜蝇Melangyna evittata sp.nov.,秦岭美蓝蚜蝇Melangyna qinli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理工学院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文中列出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 缺纹美蓝蚜蝇,新种Melangyna evittata sp.nov.(图1 ~3) 雌性 未知。 ♂体长12mm;翅长10mm。 正模♂, 2004-05-05,陕西长安(太兴森林公园) ,霍科科采。 本种近似于Melangyna olsufjevi Violovitsh,但新种颜面暗棕褐色,缺黑色条纹,各足胫节棕褐色,缺亚端暗色环。新种以颜面暗棕褐色,缺暗色条纹命名,取拉丁字e(x)-(失去)和(vittatus)(具条纹的)构成新种名。 讨论新种颜面不具暗色条纹,符合亚属Meligramma特征,但后足基节后腹端角具毛簇,与该亚属特征不符;另一方面,后足基节后腹端角具黑色毛簇,符合亚属Melangyna特征,但颜面无黑色中条,与该亚属特征不符。所以其特征介于亚属Melangyna和Meligramma之间,其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秦岭美蓝蚜蝇,新种Melangyna qinlingensis sp.nov.(图4 ~11) 雌性 未知。 ♂体长9.5mm;翅长9mm。 正模♂, 2002-07-07,陕西眉县(太白山) ,霍科科采。 本种近似于Melangyna olsufjevi Violovitsh,但新种复眼裸,颜面中条伸达触角基部,宽,小盾片被毛全黑色,足主要黑色,尾器不同。 新种以模式产地命名。  相似文献   
66.
记述采自四川丹巴地区羽毛蚜蝇属1新种:褐色羽毛蚜蝇Pararctophila brunnescen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理工学院动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67.
陕西南部地区茶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陕西南部不同产地的茶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南郑县茶叶挥发油中鉴出51种成分,从宁强县茶叶挥发油中鉴出47种成分,从西乡县茶叶挥发油中鉴出46种成分,各挥发油成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陕南不同产地茶叶的挥发油做了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各挥发油对.OH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68.
69.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0.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